第三产业发展的长期滞后,不仅加大了就业压力,而且严重制约着第一、二产业的发展。
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,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,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,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。根据国际经验,合理的外汇储备,能满足半年的进口用汇所需就够了,我国合理的外汇储备应为1万亿美元。
我国资本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,郑新立指出,到2011年底,人民币货币总量已超过80万亿元,银行金融资产总量超过110万亿元。这种技术进步可以支撑中国未来20年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。城镇化的不断推进,将成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。至此,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还没有结束,至少还可以再延长5年,到2030年。全国有18亿亩耕地,一个劳动力才种6.4亩地。
现在,我国的人均GDP只有4000多美元,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,2011年年底城镇化率已出现一个历史标志性的数字,达到51.27%。为了避免外汇储备缩水,根本途径是通过扩大海外投资,把外汇储备变成能源资源储备,变成物质储备,并能打破制约中国经济未来长远发展的能源、资源瓶颈。与此同时,不仅日本等老龄化严重的国家遭遇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,中国也正在面临劳动力供给冲击的挑战,一方面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的确在让劳动力人群的增长速度减缓。
以煤炭行业为例,2021年受经济复苏需求转好,但煤炭行业短期难以大幅增产,导致5月以后煤炭价格持续走高,受益于此,规模较大的29家煤炭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上涨近30%,净利润同比增长超60%。部分中下游企业,面对可能的原材料供给冲击,会选择实施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来应对。在正常情况下,从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,到消费品价格上涨,也就是从PPI到CPI的传导,有一定的吸收机制。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为解除垄断而实施的一些列改革,为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和动力,也为中国三十年的低通胀时代奠定了基础。
土耳其甚至达到了54.62%。在这种情况下,必须对这些初级产品供给冲击的长期化有足够的重视。
供给冲击可能导致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应短缺,也可能导致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上涨,这两种情况对产出的影响机理略有不同。而供给成本与产出总量呈现负相关关系,在市场均衡条件下,当供给成本提高时,在原有价格水平和产品供给量的情况下,企业利润率降低,产出降低。还有就是,如果流通环节也存在效率提升和利润让渡的空间,那么也将构成吸收成本上涨压力的一道缓冲垫。但是,如果垄断企业规模过大,就有必要对这些巨头进行拆分,以鼓励竞争、增强经济活力,减轻物价上涨压力。
垄断和不合理的产业竞争格局,在供给冲击出现时,增加了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的可能性,已经成为推动物价上涨、削弱经济增长的阻滞性因素。有数据显示,日本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45天国内消费量(4461万千升),企业商业储备为90天(2773万千升),与产油国联合储备为6天(191万千升),合计为241天(截至2021年9月末)。一般情况下,原材料的供给量和供给效率与产出总量呈现正相关关系,即供给量越多、供给效率越高对应的总产出越大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,这是供给冲击的概念首次进入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。
在十年前的中国经济中,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压力都是这么消化掉的,而十年后这些有吸收因素都已经大大减弱了,例如劳动力成本占比在上升,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空间大大减少,流通环节的电商红利和快递红利基本见顶,最重要的是,各生产环节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,从以往的完全竞争、过度竞争变成了寡头竞争甚至是寡头垄断,因此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的能力大大提升了。例如,中国很多化肥企业生产尿素是使用煤炭作为原料,生产1吨尿素约耗煤1.5吨。
中国光伏行业单晶硅龙头企业隆基股份除了上游多晶硅料外,在单晶硅棒、单晶硅片、单晶电池片、单晶组件,下游的单晶地面电站以及分布式电站均有布局,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价值链,从而使企业不论是对上游通胀还是下游波动,都能拥有比较好的抗风险能力。例如2021年以来,中国铁矿石最大涨幅达到154%,带动钢材价格指数上涨181%,优质动力煤指数上涨了165.9%,有色金属价格指数上涨了191.6%,综合表现就是中国PPI指数(生产者价格指数)不断上涨,10月涨幅达到13.5%的高位,11月略有回落仍达到12.9%,给下游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。
2021年11月,美国牛肉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20.9%,以肉类为代表的食品价格是推动美国通胀上行的主要动力之一。对于化工、螺纹钢、水泥、焦化等中游行业,普遍会使用长协合同或买入远期合约,双方通过商定基准价及上下浮动幅度,来基本稳定未来原料价格,避免原材料供给冲击的影响。应对供给冲击,还需要提高市场竞争程度,避免过多行业出现垄断格局。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,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的开发应用,等等,这些都是针对供给冲击提出的应对之策。例如铜精矿对外依存度超过85%,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0%,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%,铝土矿对外依存度接近60%,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2%。二、供给冲击对物价的影响 无论是原材料供给冲击、劳动力供给冲击还是供应链冲击,都会对物价造成影响。
例如,疫情发生以后,由于疫情防控造成人员无法工作,导致一些矿山停产、减产,引发了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供给减少和价格暴涨。开拓国内外资源、收购矿山,也是企业应对原材料供给冲击的有效战略。
三、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 供给冲击导致经济衰退,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历史上的石油危机,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减产、对西方国家实施禁运和提高原油价格,导致1974年美国GDP出现-0.54%的负增长,日本GDP出现-1.23%的负增长。例如,无论是原材料成本还是劳动力成本,都只占了全部成本的一部分,因此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,只能带动一部分产品成本
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,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……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,防止简单层层分解,要确保能源供应,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,同时还提出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。原材料供给冲击和劳动力供给冲击的第一波反应,往往都是上游原材料和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,体现在经济指标上就是工业通胀率,即PPI指数上涨。
另一方面,中国劳动参与率也在缓慢下降,从2008到2019年,中国劳动人口参与率从71.88%下降到68.19%。其他如航空发动机、重型燃气轮机、高端传感器、高端医疗设备和科研仪器等,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外依赖。对于化工、螺纹钢、水泥、焦化等中游行业,普遍会使用长协合同或买入远期合约,双方通过商定基准价及上下浮动幅度,来基本稳定未来原料价格,避免原材料供给冲击的影响。2021年10月份以来,山西省无烟块煤价格快速上涨,最高成交价达3300元/吨,化肥企业每生产1吨尿素,就要亏损500~900元,一些山西省的肥料企业不得不停产、减产以止损。
与此同时,不仅日本等老龄化严重的国家遭遇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,中国也正在面临劳动力供给冲击的挑战,一方面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的确在让劳动力人群的增长速度减缓。如果企业面临上游供给冲击而没有涨价能力,其盈利就会受到挤压而大幅下降,严重者甚至造成企业亏损甚至关门、倒闭。
上游的煤炭、化工、钢铁、有色等行业一般来说都是供给冲击导致的原材料涨价的受益者。在通胀发生初期,市场供需状况都较宽松,生产者不会受到什么损害或者损害较轻微,因为一来下游需求旺盛,二来当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时,那些具备市场主导权的行业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提价,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新增成本转移给下游厂商,最终转移给消费者。
例如铜精矿对外依存度超过85%,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0%,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%,铝土矿对外依存度接近60%,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2%。有数据显示,日本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45天国内消费量(4461万千升),企业商业储备为90天(2773万千升),与产油国联合储备为6天(191万千升),合计为241天(截至2021年9月末)。
2021年硅料价格从年初每吨不足8万元涨到26万元,涨幅超200%[ 中国能源报,2021年10月22日]。近年来,中国政府正试图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许多领域的公共投资,或引入私人资本让他们成为老国有企业股东,以期提高现有垄断企业的供给效率。二、供给冲击对物价的影响 无论是原材料供给冲击、劳动力供给冲击还是供应链冲击,都会对物价造成影响。又如,欧洲因减碳步伐过快,造成火电、核电供给的迅速减少,给全球的能源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。
如何认识和应对供给冲击的影响呢? 一、不同类型的供给冲击 第一类是原材料供给冲击,是由于突发性因素或长期因素造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或供给不足。在正常情况下,从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,到消费品价格上涨,也就是从PPI到CPI的传导,有一定的吸收机制。
开拓国内外资源、收购矿山,也是企业应对原材料供给冲击的有效战略。包括因为疫情防控等原因实施的社会活动和交通禁令,将导致劳动者不能正常上班,形成的短期的劳动力供给冲击。
中国光伏行业单晶硅龙头企业隆基股份除了上游多晶硅料外,在单晶硅棒、单晶硅片、单晶电池片、单晶组件,下游的单晶地面电站以及分布式电站均有布局,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价值链,从而使企业不论是对上游通胀还是下游波动,都能拥有比较好的抗风险能力。但是,如果垄断企业规模过大,就有必要对这些巨头进行拆分,以鼓励竞争、增强经济活力,减轻物价上涨压力。